中軸線及緊鄰兩側的地區,分布著諸多重要節點,呈現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功能各異的文化形態。這些典型的具象符號構成北京城市平面形態、特色肌理和傳統風貌的基底。記載北京人幾百年來的濃濃鄉愁,體現北京城大氣、包容、高貴、典雅、內斂的首善氣質。
今天就讓我們,從文化形態的多樣、主體功能的多元,考察視角的多維,來看中軸線。
理念鮮明、規制嚴謹的典型“營國”文化
在《周禮˙考工記》中,對封建王朝的都城規劃和建設做出明確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作為“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后結晶”,北京城嚴格遵循傳統的“營國”理念,按照“天人合一,象天設都”的都城規劃和建筑設計思想,確保鮮明體現封建皇權至上主題思想的城市空間格局。

北京城是建筑結構形象與政治制度、人倫規劃的有機整體,“都”與“城”各種功能有機融合,最終服務于這座城市的所有居民。格局、建筑、環境、規則、習俗、日常生活方式等要素,從不同角度展示出這個城市的個性。

北京城特別是中軸線的發展變化,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北京老城十三片具有突出歷史內涵與文化價值的文化精華區,基本上就覆蓋在中軸線上及其兩側地區,從不同角度展示出古都歷史文脈核心要素與文化精髓的典型特征。
最接地氣的胡同-四合院文化
溝通東西和南北方向的通衢大道是城市的“動脈”,分布在大道兩側的數千條胡同是“毛細血管”,胡同中眾多的四合院則是“細胞”。

橫平豎直、講究規矩的胡同-四合院,與紫禁城里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筑水乳交融,規范著京城百姓的生活空間和心理空間。它們連同居住其中的普通百姓,構成北京城市的肌理。

分布在中軸線上及兩側的十三片歷史文化街區,更外側的“魚骨架”狀胡同肌理鮮明的南鑼鼓巷、“最具人民性”的什剎海周邊、東四三條至八條、西四北頭條至八條、前門大街兩側的胡同等等,都是北京胡同-四合院文化的主要載體。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些胡同-四合院中的平民百姓,用自己的知禮與明理、豪爽與內斂、開放與堅守,書寫出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京味文化,拱衛著京城的基本生活方式與核心精神。
誠信為本、傳承有序的商業文化
北京城市商業街區的布局,展示出“中軸突出,兩翼對稱;城門熱點,東南最著;集市廟市,相牽相連;公共空間,綜合功能”的鮮明特點。

位于元大都城北部的鼓樓街市,成為體現“前朝后市”規劃理念最鮮明的區域。前門大街形成明清以來著名的商業街區;勸業場成為展示近代實業發展成果的場所。
在清末民初,位于中軸線南端的天橋地區與西側的香廠路新市區,為步入現代的北京市民提供新的服務。

在更外側,隆福寺和護國寺是京城廟市經濟服務周邊百姓的典型代表。花市大街由鮮花而絹花,逐漸演變成為京城手工業的集散地。

琉璃廠街因京城書市遷徙、歷代舉子進京趕考和官修《四庫全書》而成為中外聞名的文化街。東單-王府井與西單北大街是在近代城市化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新型商業街區。

崇文門征稅,朝陽門進糧,阜成門運煤,西直門送水,于是在這些城門附近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交易場所。
大柵欄商業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眾多獨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老字號,作為各個商業街區的核心骨干和典型代表,成為著名的北京城市地標。
孕育士人精神的會館文化清末民初時期,北京城有六百八十四處會館,主要分布于外城的中軸線東西兩側。

在這些會館里,來自天南海北的巨商大賈交流在京的經商牟利之道,匯聚京城的文人墨客切磋、修改《四庫全書》的文稿,各地進京趕考的舉子催生戊戌變法,李大釗、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魯迅寫出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林海音回憶兒時的“城南舊事”……

這些會館因此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成為各地官吏、商人和舉子進京謀取發展之路的落腳地,成為各種進步活動的大舞臺,成為外地文化以至外國文化與京城文化有機對接的大熔爐,成為傳統習俗與時代精神激烈碰撞的反應釜,成為中國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加油站。
依托“京城水鄉”的都市休憩文化明代以來,緊鄰皇城的什剎海逐漸變身京城開放式“濕地公園”。

周邊多名剎古寺、官私園林、名人故居;稻田廣袤,荷芰飄香;既有皇城氣派,又不失江南情趣;鼓樓斜街商家毗鄰,荷花市場悄然興起;春賞花,夏觀燈,秋望山,冬嬉冰,什剎海成為京城市民游覽休憩的不二之選。

進入民國以后,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故宮、中南海、景山、北海陸續對市民開放,人們在曾經的
皇家祭祀場所和秀美園林里游樂、交往、敦誼、觀荷、賞菊,登高望遠,臨水遐思。
篳路藍縷、延續百年的紅色文化
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有開啟中國歷史新進程的北大紅樓和五四廣場,有在中國共產黨創建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李大釗故居,有多種紅色文化活動隱身其中的陶然亭公園慈悲庵,有陳獨秀發放《北京市民宣言》的新世界游藝場,有毛澤東組織開展“驅張”運動的福佑寺,有見證眾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天安門廣場,有被賦予強烈政治色彩、打上鮮明時代印記的“紅墻”。

1949年,人民解放軍從永定門進入北京城,前門大街成為全城慶祝活動的中心。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南海成為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的中樞所在。

“紅色文化在北京”的深刻內涵,在中軸線上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
一條無形的中軸線,遍布多種文化的有形載體,充分展示出它獨特的多重價值。從元大都開始,北京城一路走來,為后人留下了這條存在于四維時空之中的中軸線,也留下了諸多的感受和不盡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