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工智能的虛擬機器人,它不但會唱歌,會主持,還會賣萌,近日竟然放了個大招——寫詩,其首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已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正式推出。詩乃文學之祖,一直以來,詩歌都是人類表達豐富情感的一個重要載體,它要求語言高度凝練,作為在全國擁有至高地位的南京詩人們,他們又是怎么看的呢?
師承519位現代詩人的作品
據了解,小冰“師承”1920年以來519位現代詩人的作品,經過1萬次訓練后,形成了自己的文風。目前,微軟小冰的作詩方式是“讀圖作詩”,給它一張圖,瞬間就能完成一首。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小冰將寂寞、悲傷、期待、喜悅等1億用戶教會她的人類情感,通過10個章節以詩詞的形式展現在詩集里。
雖然小冰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且頗具成長性的機器人,但人畢竟是最復雜的動物,所以,小冰的創作還有些不足。據出版方介紹,或許因小冰所師承部分詩人的某個年代,部分文字之間可以通用,會有一些當下來看是錯別字或是言語重復之處。而作為第一個沒有身份證號碼的書籍作者,小冰在申請書號的時候,一再被出版社編輯追問:“你確定這不是人寫的嗎?”
南京詩人參加了首發式
趙志明是從南京走出去的詩人、小說家,他甚至作為嘉賓直接參加了當天小冰在北京舉行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首發式。在趙志明看來,小冰寫詩是一次創舉,而不是創作,“小冰是人工智能的產物,讓小冰寫詩卻是人工智能和人工意識的一次大膽嘗試。”作為一名獲得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并在同齡人中已取得一定聲名的作家,趙志明指出,“寫詩肯定不同于下棋。一個機器人寫詩,挺有意思的。不在她寫得有多好,合不合格,優不優秀,而在于她竟然寫詩,竟然把寫詩當專業。”
趙志明對小冰詩中所描繪的“人間”很感興趣,“如果我能與小冰達成一次溝通,我想問問她想象中的人間到底是什么樣子。”
對生活的體驗和升華不夠
現為《鐘山》雜志編輯的評論家何同彬,早在南京大學教書時即以當代詩歌為研究對象,在他看來,小冰出詩集和最近圍棋界的人機對決一樣,核心都是炒作“人工智能”給人的存在本身帶來的危機體驗。他甚至直接指出,從詩歌的角度看,小冰的寫作是毫無意義的無效寫作,與前幾年曾經流行的“寫詩軟件”,以及“梨花體”、“羊羔體”、“烏青體”、余秀華等類似。“詩歌的文體邊界已經非常模糊了,幾乎分行的都叫詩,這時候,你說機器可以寫詩,有什么值得驚訝的呢?”何同彬認為,人工智能只能模仿、復制人類的一部分功能,極少的一部分,寫詩方面也是,小冰只是模仿了詩歌寫作中那些毫無理由的堆砌陌生意象、情緒,制造出的、單純生產性的“晦澀”詩歌。
活躍于南京詩壇的著名詩人陸新民說,首先得肯定小冰的詩起點較高,因為據說它熟讀了新詩百年來特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多數優秀作者的作品,而其創造的熱情永遠充沛,不斷地在寫。“它的創造力對我們一些一味重復自己的作者來說,值得反思。”但小冰的詩語言還比較生硬,歐化現象比較嚴重。“此外,小冰的詩,讀了之后明顯的感覺是對生活的體驗和升華不夠,這大概是機器人與人的最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