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年底,圖書市場上迎新出版的日歷書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張女士已經收到好幾本朋友送的日歷書,要把哪本放在案頭,還沒拿定主意。“有的日歷書更像日歷,功能性比較強;有的日歷書更接近于書,一天看一頁,學習一點小知識。”把幾本日歷書分門別類,健康類的適合送給父母,傳統文化類的可以給孩子看,內容治愈的留在辦公室。“每年都有新的日歷書,用過的閑置或丟棄有點可惜。”她感慨。
2010年,《故宮日歷》“復活”,成為網紅。隨后,各家出版社爭相開發日歷書,成了一種新民俗。近幾年,日歷書市場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每年品種眾多,主題五花八門。隨著出版時間不斷提前,知名作家、熱門IP介入,借音視頻等形式提升附加值……每年都有新變化的日歷書市場,折射出大眾文化消費偏好和出版市場競爭“打法”的變化。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何出奇制勝?今年出至第三版的《民俗掌故日歷》推出為期一個月的“以舊換新”活動。12月,讀者持任意出版社的“過期”日歷書,均可至上海辭書出版社微店、淘寶店作價48元換購定價98元的《民俗掌故日歷3.0版(2021)》,出版社還補貼10元快遞費。

已連續三年推出的《民俗掌故日歷》
舊版換新版,能否讓日歷書市場“轉”起來?有讀者直指,這是出版社造勢的一種手段,“電商打折和‘以舊換新’的價格差不多”。
策劃活動的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化讀物編輯室主任朱志凌解釋,“以舊換新”,一方面是希望培養自己的忠實用戶,借售后服務提升自身形象,同時也是宣傳一種環保意識,在“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同時,讓讀者“棄之可惜”的心理得到安慰。
《民俗掌故日歷》由民俗學家仲富蘭主編,今年的新版在內容上進行了拓展與創新,更注重現代人與古代人生活的聯系與對比。漫畫家、篆刻家潘方爾的精心繪畫,展現了人們在時令節氣、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交通出行、娛樂休閑等方面所經歷的嬗變。

《民俗掌故日歷》的漫畫上介紹了作揖這一老民俗的新內涵
朱志凌介紹,今年該社除了《民俗掌故日歷》,還有一本《古跡尋蹤日歷(自助版)》首次出版。《古跡尋蹤日歷》脫胎于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撰著的介紹中國百年前的建筑、宗教、藝術等的《中國文化史跡》。書中所述史跡,很多已經不存,或改變樣貌。《古跡尋蹤日歷》遴選其中精華,獨具歷史科普價值。打開日歷,每一頁古跡都配有“歷史定格”與“重訪手記”兩段文字。“歷史定格”描寫每一處古跡百年前的來龍去脈;“重訪手記”展現這些古跡在這百年間歷經風雨剝蝕、人為損壞后的樣貌。一年365天,即使足不出戶,也可在書中云打卡,看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是為日歷書上的“自助游”。

基于日歷書的社交性和實用性,消費者有一定“剛需”,這是日歷書成為出版市場熱門品類的主要原因。對眾多渴望跨界、出圈的傳統出版機構而言,日歷書作為文創產品的“試錯”成本相對較低,因此也成為樹立品牌形象、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的手段。
配合主題類新書開發主題類日歷書,正在成為新的融合出版手段,讓圖書內容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推出同名周歷,既有趣味性又有學習價值,在細分市場別具一格。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周歷,每一頁可以撕下作為明信片
日歷書的文創屬性也能進一步激活經典出版資源,比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庚子連環畫繡像千人歷》直到今年12月還有讀者購買、收藏,2021年“辛丑千人歷”仍以連環畫為據,聚焦“中國成語故事”主題,繼續做深傳統文化的細分門類。


“辛丑千人歷”以連環畫講“中國成語故事”
在業內人士看來,日歷書市場正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細分領域尚有空白。特別是經歷了充滿波折的2020年,人們對新一年有了更美好、更熱切的期望,賦予日歷書更多正能量和治愈力的需求。
無論是通過“以舊換新”培養品牌重視度,還是力求成為不過時的收藏品,日歷書的本質是“書”的內容,競爭的突破口在于創新。只要有足夠新穎的選題創意、編輯策劃能力,日歷書市場仍有可為空間。反之,形式內容欠缺新意的跟風之作,將逐漸被市場淘汰。